烘干機市場大體上看還處于發育期,由于社會保有量很低,加上各級政府補貼扶持力度與日俱增,因而市場空間巨大,市場發展速度驚人。
干燥是食品加工生產中重要的步驟,也是食品加工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干燥機械化技術是以機械為主要手段,采用相應的工藝和技術措施,人為地控制溫度、濕度等因素,在不損害食品原材料品質的前提下,降低食品中含水量,使其達到國家安全貯存標準的干燥技術。
推廣機械化干燥技術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目前,國內干燥機械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但每年機械烘干谷物僅占全國谷物總產量的1%左右,而世界發達國家機械谷物烘干能達到總產量的95%左右,可見我國谷物烘干機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于谷物生產發展需要。
1.機械化收獲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原有生產環節間的協調與平衡,導致糧食品質的下降和損失
農業生產有許多環節組成,多年的積累與完善才得以形成一套各環節間協調與平衡的生產模式。早年的人工收獲方式:稻割倒后一般在田間晾曬一兩天或數天,一方面有一定的后熟作用,更主要的是讓谷物水分降低(一般可降到18%以下),脫粒后稻谷就可以短期保存而不變質,再將此谷物分批在小塊曬場晾曬,達到長期保存水分(14.5%左右)。近年機械化收獲的快速推進和跨區作業,導致了快速的機械化收獲方式與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嚴重不適應,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無法及時晾曬(沒有場地、下午或傍晚收獲無法晾曬)、裝在口袋里或被堆積在一起,時間一長(數小時內)就開始發熱,導致大米的食味、品質大幅下降,時間長的甚至霉變。
2.新農村建設需要機械化谷物干燥
部分省市(如江蘇、浙江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綱要對新農村建設在設施、環境建設方面都作了較詳細的規定,機械化干燥可以杜絕在公路上曬糧等造成的交通隱患,也可以使農村門前屋后環境整潔。
3.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生產真正的谷物需要機械化谷物干燥
為滿足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大米的生產除了品種、栽培方法、生長環境等措施外,更需要及時科學的干燥、儲藏方法與裝備來保證每一粒谷物的生物活性與新鮮度。據國外經驗,高水分的谷物收獲后3小時內應進入機器干燥,24小時內將其水分降到安全儲存標準方可確保谷物生物活性與品質不受影響。
4.機械化干燥將顯著減少糧食損失,節省土地占用
干燥機械化技術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氣候、場地等條件的制約,特別在收獲季節遇到陰雨災害性天氣,可大幅度減少霉變損失。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收獲季節均處于多雨、陰涼天氣,不利于曬場作業。谷物干燥機的普及推廣可減少曬場用地(規模種植地區的曬場與糧食種植面積比為1%-1.5%),一臺12噸干燥機能滿足600畝糧食種植面積的干燥作業,可臵換出6畝曬場,江蘇省3000萬畝水稻面積,可節約曬場所用地30萬畝,對于土地資源貧乏的江蘇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5.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生產,促進土地流轉、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村城鎮化建設。
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機械生產的相對成本下降,其優勢將會逐漸體現,并開始逐漸對人力進行替代。
文章來源:http://www.zcdingchengjixie。。net